雜想-關於漢語翻譯

Who is Mahatma?

梵語課教授帶我們翻譯某文獻,有個詞叫「महात्मा(mahātmā)」,我直譯成「強大的精神」。 教授:這翻譯確實沒錯,不過…同學們應該都知道世界上最著名的महात्मा是誰吧? 我懵了,但美國同學們一下子就答出:Mahātmā Gandhi。そっか、原來是「聖雄甘地」。

為什麼不直接音譯成「摩訶塔瑪」呢? 應該是因為漢語翻譯外文詞彙,講究「信達雅」, 首先是「信」,翻譯成「摩訶塔瑪」, 不會梵語的,第一次見多半摸不著頭腦, 翻譯成「聖雄」,可以直接望文生義,背後的意味一目了然。

因此音譯的詞彙,尤其在普通話中, 真的少之又少,比日語少太多太多了。 最近學日語, 發現戰後的日本人翻譯東西,基本直接音譯, 去個餐廳,去個健身房,鼓搗個軟件,看到的全是日式英語。 洋食屋的菜單上,全都是方方正正的片假名—都是直接音譯的。報個菜名,英語母語者也能勉強聽得懂。

「信達雅」雖然有意境美, 但確實讓漢語母語者學外文的難度,比其他人高了許多——至少要多背好多好多單詞!